中環皇后大道中48號萬年大廈 1103 室
2147 3333
kc@kcclinic.com

指引

        繼「有鬚就係老豆」、「漣漪」及「牛頓力學」後,本來預備了一篇「數學證明」的文章,希望以數學推理的角度,進一步解釋研究結果與臨床應用的不一致性,但因內容比較技術性及沉悶,決定不在本欄發佈,有興趣者可參閱以下連結:

       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kcwong.hk/photos/a.399067737096638.1073741828.398002350536510/466146800388731/?type=3&theater

        話說回來,筆者一直想伸明的是,研究結果對前線醫生的日常工作幫助不大,弄不好可能會幫一個倒忙。但研究並非對醫學界一無是處,它為醫藥的研發方向、公共資源分配、制定政策及編寫指引提供正確方向。

        提到指引,日前拜讀林沛然醫生「檢討醫管局(四)人事管理:違反指引和犯法」一文,方知醫管局有四萬四千多份指引,除了林醫生所說:「每天讀一份,也要讀一百年」之外,每份指引是由不同部門制定,在如此海量的指引下,有可能出現前線同事的一個決定,乎合一份指引的內容,但卻違反了另外兩份指引的要求。雖然只是可能,但其可能性應該不小。可惜,沒有前線醫生願意用一百年時間去找出指引間的矛盾,有時間的話,倒不如多關心病人,用多一點時間與病及家屬溝通,最後所得的應比座在辦公桌前閱讀(或制定)指引來得要多。

        筆者相信,大部分同事經已忘記九成半以上入職時閱讀過的「指引」,但病人親口訴說他們的傷痛、治療如何使他康復(或副作用對他們的影響)、大家每一個動作、每一個決定對病人、家屬及同事的影響,這一切一切,大家會銘記於心,甚至畢生難忘。